《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我国现代烧伤外科的发展是在1958年起步,当年上海瑞金医院成功地救治了烧伤面积89%的钢铁工人邱财康,此后迅速掀起烧伤救治的热潮。进入上世纪60年代,地方和军队先后组建了烧伤病房或成立了烧伤科,收治了大批烧伤患者,通过大量临床实践,认识了烧伤的基本发展规律,特别是对烧伤早期处理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包括现场急救、后送处理、早期清创时机和方法的选择,建立烧伤早期补液公式等,造就了一批业务骨干,在烧伤休克、感染与创面处理等方面取得了宝贵经验[1]。但是从全国的情况来看,各地烧伤外科的起步早晚不一,发展尚不均衡。我科作为全军烧伤研究所,国家重点学科,多年来通过举办学习班、进修班和学术会议的方式,把救治的经验逐步推向全国。同时,我们也十分注重进修医生的继续教育工作。进修教育是医学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临床教学的重要内容,其为基层医院医生进一步深造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重视培养了进修医生严谨的思维方式,并将这种思维指导临床实践[2]。多年来我科为全国、全军各级医院培养了大量的烧伤外科进修医生。通过不断的探索和总结,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现就以下几个方面做一简要介绍。
1 充分了解教学对象的个体特征,因材施教,制定培养计划
烧伤外科具有比较鲜明的专业特点,从外科领域整体来讲,烧伤外科是一个较小的专业,全国从事烧伤外科的临床医生总数并不多,很多基层医院烧伤外科并不是独立的科室,烧伤外科工作是由普通外科或者急诊外科医生兼任,所展开的病房也为普通外科或者急诊外科的一部分,部分单位也是准备开展烧伤外科治疗或者建立烧伤科病房而选派医生来我部进修,因此,我科的进修医生个人专业情况差异非常显著。我们对我科近 10年进修生基本情况的进行了分析,他们在教育背景和工作经验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从学历上分析,第一学历为本科的占65%,大专占25%,研究生以上者约占10%。从专业经验上分析,在来我科进修之前,已经作为烧伤专科医生工作五年以上的仅占30%,作为烧伤外科专科医生,工作年限少于5年的,占25%;有烧伤外科救治经验,但不是烧伤外科专科临床医生的约占25%;未从事过烧伤外科工作的其他专业医生占20%。从原工作单位性质进行分析,来自二级甲等以下综合医院者约占65%,省市级三级医院以上者仅占15%,来自专科医院的占20%。基于进修医生教育背景、临床经验、进修前工作环境的差异,要求带教老师应针对每一位进修医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对于之前基础培训正规,理论基础好,临床经验较多的进修医生,更多地给予他们接触危重烧伤患者的机会,临床操作中相对放手一些,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独立处理一些临床问题,在手术中更多带教皮瓣手术、特殊手术的内容。而对于相对基础不足、经验少的进修医生,我们通过科室小讲课、教学查房、研究所三基培训等形式,以及危重病例讨论、术前讨论等形式,力争使这些学员在短期内有较大幅度提高,达到期望的进修效果。
2 充分“互动”,依据进修生学习需求,制定教学方案
每一名进修医生远离熟悉的工作单位和家人,来我院进修,付出很大。作为带教老师,都希望能够帮助他们达成进修的目标。所以,明确了解进修医生的进修目标和学习需求对于教学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解学员对老师的期望是什么,才能更好地“互动”。因此,本研究制定了一份进修医生入科意愿调研表,由近3年来我科的部分进修医生填写(n=20),填写要求为在学习重点栏目中只能选择3项,在带教老师栏目中可以选择3项。本研究将20名进修医生的调查意愿表结果统计整理后,具体结果见(表1)。
通过这项调查统计发现,烧伤外科进修医生由于之前我们提到过的专业及原单位的部分原因,对来我科进修学习的需求仍以学习烧伤外科的基本手术技术和大面积危重烧伤救治作为最为主要的两个方向。从这个角度分析其主要原因认为,许多进修医生在原单位即使没有烧伤外科的情况下,已经治疗过很多烧伤患者,已经基本掌握了普通烧伤患者救治的理论与技术,但针对大面积危重烧伤患者,在进修前接诊到此类患者时,可能多选择转院或者请外院会诊等处理方式,因此他们来进修学习时则最为期望能够一定程度上掌握大面积危重烧伤患者的救治技术。另外,从手术技能上讲,皮瓣手术等较高难度的手术学习需求反倒不如基本手术技能的需求多,分析其原因可能为很多基层单位开展皮瓣手术的机会较少,而烧伤基本手术技能如各种形式的皮肤移植手术则需求量较大,进修学习结束后更容易开展。而从进修医生对带教老师的期望方向上来看,更多的学员期望自己的带教老师能够具有娴熟的临床操作技巧,而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善于沟通的个人特点,也是进修同志非常关心的部分。通过入科调研,了解到了进修学员的需求和期望,在制定个体化的教学方案时,即对学员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和布置,尽可能的帮助他们完成进修学习的目的,通过了解进修学员对带教教员的期望,也为带教教员的个人专业素养及带教方式提出了要求和进步的方向,注重加强带教老师的继续教育,以提高教学质量[3]。同时,这说明教学过程是一个教与学相互促进的过程,即所谓的教学相长,取得“双赢”[4]。